
中越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基线问题上,实际上像海面下暗流涌动的那些较量一样,不声不响,却藏着不少波澜。
2024年3月,中方发布了连接七个基点的北部湾北部领海基线,补上了地图上一块一直空缺的空白区域。
不到一年的工夫,到了2025年2月,越南挺身而出,提出了一个连接14个基点的基线方案,气势挺猛。
这两条线表面上看起来挺简单,但实际上却牵扯着两国在12.8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的主权、经济利益和战略布局,关系紧张得很。
有人觉得越南太贪心,点点得离谱;也有人觉得中国步步为营,把握了先机。
到底是谁在这场角逐中更嚣张?又是谁在其中吃了哑巴亏?
甭管情绪咋样,咱们还是从过去的事儿、法律的角度,再加上眼前的情况,慢慢理清这团乱成一锅粥的局面。
北部湾的前世今生
北部湾这个半封闭的海湾,夹在中国大陆、海南岛和越南之间,地理位置上,它最宽也就180海里,狭窄的空间让中越之间的海洋权益难免会发生冲突。
早些时候,这片海域还是相当平静的渔场。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前,两边的渔民都在这里打鱼,资源大家一起用,没什么大冲突。
那时候,国际海洋法还没确立,人们靠着长期的习惯行事,倒也是和平共处,没有太多争执。
到了现代,局势就不一样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出台后,海洋可不是随便玩玩的地方了,变成了可以划定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重要“宝库”。
北部湾的渔业资源丰富,油气储藏也不少,再加上作为通往南海的重要咽喉地段,它从以前的后院变成了重要的前线。中越双方逐渐认识到,得把界线搞明白才行。
到了2000年,两国签了个《北部湾划界协定》,就像划了一条界线,明确了各自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
那事儿当时挺引人注目的,毕竟是中国头一回划出来的海上边界线。
虽然说是划界归划界,可领海基线,也就是用来计算12海里领海起点的那条线,却一直没能确定下来。
这条线画不清,治理权就拿不准,争端的火苗也随之埋藏起来。
技术活还是心理战?
跳到2024年3月时,中国率先采取了行动。
官方公告中提到,北部湾北部的领海基线由7个点串联起来:峻壁角、神尖角、兵马角、斜阳岛、涠洲岛、白须公礁,最后到达中越边界的第1界点。
这条线沿着咱们中国的海岸线和岛屿外侧的边缘走,挺有章法的。
早在1992年,中国就开始用直线基线法,这回算是把南部海岸那边的基线补完整了。
专家指出,这算是中国领海基线“三步走”策略中的第二阶段,1996年之前已划定了山东到海南一带的部分,最后还差北边中朝边境那段。
越南等得不耐了。
到了2025年2月,他们公布了自己的基础线,从草洲岛一直铺到分界线第1点,14个基点整整齐齐排开。
跟中国那7个点比起来,越南这动作真算得上“闹腾”。有人在网上打趣,说越南这下子可要把北部湾全都拎在手里了。
真就这么简单?点多不一定代表就占了上风。
国际海洋法规定,直线基线得沿着海岸线或者岛屿的外部轮廓走,不能随意画成直线乱连。
中国选的7个点挺简洁,主要集中在大陆和海南岛的突出部位;越南选的14个点比较零散,覆盖了不少沿海的小岛,似乎是想把内水面积撑得更大一些。
这就带来了个疑问:到底怎么算基线才算合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个标准,提醒咱们画直线基线不能偏离海岸太远,也不能随意从低潮线上的高地引线,除非那里有灯塔啥的那种永久性设施。
中越两边选的基点位置,乍一看都挺符合规矩的。中国的线条比较简洁明快,越南的线条则显得细腻讲究,没人明显违反规定。
要是太过讲究细腻,可能会给人感觉“用力过猛”,显得有点过火了吧。
毕竟基点越多,内水的范围也可能越宽,领海超出12海里后,管辖的海域自然也会跟着变大。这是不是越南的小心思,我们还得继续观察。
从纸面到海面
关于基线的争议,不仅仅是画线技术上的问题,更藏着更大规模的博弈。
越南刚公布了基线,不到几天的工夫,中国就在北部湾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弹演练,从2月24日到27日,海域都被封了。
这态度挺明了:你画好了底线,我就 展示我的实力。
有人觉得这反应有点激烈,不过换个角度讲,北部湾对咱们中国的战略地位可不小。
海上通道、资源开发再加上跟南海的联系,这些事一件都不能忽略,要严肃对待。
越南这边可不是甘心吃素,近几年在北部湾又发现了新的油田,经济上的利益诱惑,嘿,这可是显而易见的事。
划定基线不仅仅是表明主权的表现,更是资源争夺战的前奏,不能单看表面。
地缘政治的阴影也无法避免。
这几年,美国一直盯着印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越南、菲律宾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密切,军事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
2023年,越南又向联合国递交了南海大陆架扩展申请,这一下子就和菲律宾的步调差不多,算是“双簧”搭档了。
这事让咱们中国变得挺敏感,生怕北部湾的基线争议被弄大了,变成南海问题的一部分。
毕竟,咱中国的“九段线”在2016年被海牙仲裁庭判定“没有法律依据”,虽然咱不承认,可是周边国家一直在这事儿上喋喋不休,没少用这事儿说事。
再说回北部湾,2000年的划界协议实际上挺顺利的,说明中越之间还是能谈出个结果来的。
可现如今气氛就不一样了越南觉得自己经济上靠着中国,海上却不能太软;而中国呢,一边想稳住邻里关系,一边还得坚守底线。
这场基线之争其实就像是在试探谁先妥协,谁就得考虑后果到底轻重。在这场角逐中,真的有人“霸道”到荒唐的地步吗?还是说,大家其实都只是在规则范围内打转,找机会罢了。
谁占便宜,谁吃亏?
现在到了最重要的阶段:中越的基线到底谁更“强硬”,结果到底谁吃亏?
先聊聊中国这边吧,7个基点的安排挺克制,外交部也特别强调了,这条线只涉及中方一边,绝不会影响越南的利益。
选点方面,除了中越边界线上的第1点是根据协议确定的外,其余的都是沿海自然的点位,基本没有什么争议的空间。
算起来啊,中国的内水和领海范围没怎么扩大,主要就是把那些模糊的地带给弄得清楚点而已。
要说亏不亏呢?光看面积的话,中国没亏啥,但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守着稳妥才是正经。
越南的那14个点,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基点多,线条密集,按理说,里面的水面面积应该比中国的大一些才对。
北部湾最窄的那个位置,领海都差点要叠在一起。越南多划一块,给人感觉,哎呀,这“胃口”还挺大的啊。
不过,这算是“霸道”吗?倒也不能这么说。
国际法上没有限制基点的数量,越南把点选得更细,符合技术标准,只不过在策略上显得更主动一些。
是不是亏了?要是中国不承认越南的界线,或者未来谈判重新划定,那越南可能得吐出一些让步。
可如今,他们靠着自己的一面声明,气势上倒也不输对方。
再仔细琢磨一下实际的后果,既定的底线一旦设好,渔业的监管执法和油气的开采都得相应做出调整。
中越渔民在北部湾经常会碰上点摩擦,一旦把基线划得明明白白,相关的纠纷可能会变得更集中一些。
油气这些资源吧,北部湾的储量其实比不上南海那样丰富,但对越南这样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来说,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中国在南海的油田规模更大一些,北部湾的经济地位算是轻一些。
因此,越南在这场角逐中,驱动力更强,动作也更猛,但是风险也更大——要是中国硬碰硬地回击,他们未必能顶得住。
不少网友觉得,这事儿并没有绝对的“霸道”或者“吃亏”之分。
中国走得比较稳妥,占得了法律和军事上的主动权;越南则用一些灵巧的战术,在短期内小赚了一把。到头来,谁都得靠交流和沟通。
2000年的协议不就是个明白的例子嘛,打打闹闹归打闹闹,谈谈还是得谈。只不过现如今,外面的因素一插手,谈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
结语
2000年的协定就已经定了大框架,这回的基线不过是锦上添花,谁也没真“亏”到哪去。
两国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也在为未来铺路,你们觉得谁更占理,欢迎聊聊看法!
参考资料:
1.外交部回应越方:中方划定北部湾领海基线是正当合法权益——观察者网2024-03-15 22: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北部湾北部领海基线的声明——观察者网2024-03-01 16:21
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