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人来救我们,只能躺在这儿等……”在红军城地道里的临时医疗点,腿部被炸伤的乌军士兵奥列格声音微弱。对被围前线的数千名乌军而言,比炮火更致命的是撤离通道的断绝——基辅已无力将伤员从包围圈中安全后送,这种“救不了、撤不走”的困境,正成为消磨乌军战斗力与意志的最锋利武器。
伤员撤离体系的瘫痪,根源在于地面补给线的全面断裂。俄军以无人机与炮火构筑的“死亡封锁线”,让乌军传统运输车队寸步难行。红军城西侧仅存的5公里通道,被俄军“天竺葵-2”无人机24小时监控,这些造价仅5万美元的无人机靠AI算法精准锁定移动目标,乌军试图运送伤员的装甲车多次被击中,运输成功率不足10%。即便是夜间突围,零下15℃的严寒让冻土变硬,车辆行驶轨迹易被无人机热成像捕捉,贸然行动无异于自杀。正如被俘士兵在视频中供述的:“既无法进驻也无法撤离,伤员只能在原地等待”,这成了所有被围部队的共同处境。
空中撤离同样沦为奢望。乌军本就有限的直升机,在俄军防空火力网面前损失惨重,且仅能单次运送2-3名伤员,对数百名伤者而言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西方援助的医疗物资与运输装备卡在了半路——波兰关闭边境口岸后,3万吨北约援助物资烂在仓库里,超过90%的援乌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基辅即便想组织撤离,也缺乏足够的车辆、燃料与防护装备。有医护人员透露,指挥部曾尝试用民用无人机转移重伤员,但受限于15公斤的运力上限,连简易担架都无法承载,最终只能放弃。
撤离无门直接酿成了前线的医疗灾难。在顿巴斯战场,伤员从受伤到送医平均要等6小时,死亡率较此前飙升12%。红军城的临时医疗点里,数百名伤员挤在废弃厂房的地板上,开放性伤口仅能用脏布条包扎,消毒药品早已告罄。德国医生魏格尔在前线看到,22岁的士兵左手被炸伤,临时抽调的护士连止血带都绑不紧,而有资质的医务人员缺口大到离谱。更令人揪心的是,基辅为填补兵力缺口,竟将20%的军事医护人员调去当步兵,本就崩溃的医疗体系雪上加霜,留在前线的医护兵即便想救治伤员,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这种困境对乌军的打击是双重的。生理上,非战斗减员持续攀升,仅11月上旬就有近200名士兵因冻伤或伤口感染失去战斗力,而这些本可通过及时后送避免。心理上,“负伤即等死”的现实不断消磨抵抗意志。当士兵们看到战友在痛苦中煎熬却无人救援,看到无人机送来的物资里没有止痛药只有过期面包,坚守的信念便会逐渐崩塌。有乌军老兵坦言,现在最怕的不是中弹,而是受伤后被遗弃在战场上,这种恐惧比炮火更让人绝望。
基辅的撤离困境,本质上是乌军后勤与防御体系濒临崩溃的缩影。当运输线被切断、援助被滞留、医疗资源被耗尽,拯救伤员的希望便成了泡影。在红军城的地道与掩体中,那些无法被撤离的伤员,不仅是战争残酷性的见证,更是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巴斯战场上面临的最沉重的“战场之殇”。
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