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种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足,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难酣,时寐时醒,或醒后再难以入眠;重者彻夜不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多梦等不适症状。长期失眠会进一步损伤气血阴阳,导致症状加重,还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笔者观察,临床上不寐常见以下4个证型:肝郁化火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其中又以前3种更为多见。肝郁化火型不寐主要症状有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易醒或醒后难以再入睡,伴有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胸胁胀痛、善叹息、胸胁满闷不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阴虚火旺型不寐主要症状有心烦不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睡而易醒,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痰热内扰型不寐表现为胸脘胀闷痞满、头重如裹、入睡不安,伴有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腹部胀满不舒,舌苔黄腻,脉滑数。
对于病程较短、病情单一的失眠患者来说,针刺疗法常能使其症状迅速改善缓解;对于长期睡眠不足、病情复杂、缠绵不愈或继发于精神类疾病的顽固性失眠患者,使用针刺疗法坚持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如果单一针刺疗效不显著时,应当配合药物对症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笔者临床使用针刺治疗不寐主要以调和阴阳、交通心肾、镇静安眠为法。针灸基础处方主要包括百会(或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太溪、太冲等,即以取督脉、足少阳、足厥阴、手足少阴经及经外奇穴经穴为主。穴位加减运用: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痰湿阻滞加丰隆,大便干结加支沟、天枢、关元,胸闷气短加膻中,胃脘胀满加中脘。现整理总结二则病例,供同道参考。
案一
许某某,女,48岁,2025年2月15日初诊。主诉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2年,加重10天。患者平素睡眠佳,自从2年前因家事过度劳神熬夜后出现轻微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病情断断续续,未引起注意。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入睡困难和易醒多梦现象加重,胸前和脊背偶尔有少量汗出,五心烦热,手足心红,晨起头昏,全身乏力,面色少神无华,胸闷气短,纳谷不香,胃胀满不舒。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不寐(阴阳失调,心神不宁)。
治法:调和阴阳,宁心安神。
针刺处方:百会、印堂、风池、神门、太溪、足三里、三阴交、膻中、中脘。上述穴位均以平补平泻手法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操作方法:刺百会穴时沿督脉逆经方向平刺0.5寸深;刺印堂时针尖向鼻尖方向平刺0.5寸深;直刺风池0.8寸;刺神门时针尖沿心经向指尖方向斜刺0.5寸深,刺中尺神经有轻微的放射感传导至手;刺太溪时针尖与跟腱呈30°夹角斜刺,刺中胫神经时有神经麻电感传导至足;刺膻中时沿任脉向中脘穴方向平刺0.5寸深;直刺中脘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1寸深。
用上述针刺处方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每天能达到6~7小时深度睡眠,且脸色逐渐红润而有光泽,胃部胀满不舒等不适症状消失。故效不更方,继续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随访1个月未复发,病已告愈。
按 百会、印堂、风池具有安神、健脑、调和阴阳的作用。神门、太溪为手足少阴经之原穴,起到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的作用。膻中为气会,具有宽胸理气解郁之功。中脘为胃之募穴,有理气和胃安神的作用。足三里、三阴交具有健脾胃、补气血、安神的功效。
案二
宋某某,女,53岁,2020年6月24日初诊。主诉为入睡困难,易醒汗出3月余。患者3个月前出现入睡困难,易醒后难以再入睡,多梦,心慌,前胸区和头颈部出汗,醒后汗止,伴乏力、夜尿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健忘等。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不寐(阴虚火旺,心神不宁)。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针刺处方:百会、印堂、风池、神门、内关、合谷、复溜、太冲。以上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操作方法:刺百会时沿督脉方向逆经平刺0.5寸深;刺印堂时针尖向鼻尖方向平刺0.5寸深;直刺风池0.8寸;刺神门时针尖沿心经向指尖平刺0.5寸深,刺中尺神经有轻微的放射感传导至手;内关、太冲、合谷三穴直刺0.5寸深;刺复溜时针尖与跟腱呈30°夹角斜刺,刺中胫神经时有神经麻电感传导至足。
经过2个疗程针刺治疗,患者诸症明显改善。故效不更方,继续治疗2个疗程,患者所有不适症状消失,病已告愈。随访1月,病情未复发。
按 百会、印堂、风池具有镇惊安眠、调和阴阳的作用;神门、内关具有宁心安神、理气解郁之效;太冲清肝火、解郁安神;合谷、复溜二穴具有滋阴清热止汗之效。
此外,治疗过程中还要嘱咐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忌饮提神饮品如咖啡、浓茶等;要求患者一人在安静的条件下休息;忌食辛辣刺激性饮食,且不能暴饮暴食,否则会影响睡眠质量。(李德臣 郑晓琳 李雨泽 江苏省淮安市李明高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