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青心守护”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多个生态与文化场所,开展生态文明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实践行动,以专业知识和青年力量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为推动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守绿色根基,精细化实践服务生态需求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需求,团队立足药学专业特色,找准实践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公众生态认知提升、社区环保意识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等突出问题,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团队通过参观生命进化展厅、开展公众问卷调查和生态讲解,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中和目标关联的认知。在扬子江生态公园,队员们以集体合唱《长江之歌》表达对母亲河的守护之情,吸引游客驻足关注水资源保护。
办在实处,多元化行动回应社会关切
安全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是增强公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团队前往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净山行动,清理垃圾并向游客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倡导“无痕山林”理念。探索防空洞地质奥秘,将环保实践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展开剩余52%团队积极构建“环保+文化”多元实践格局,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在新华社区设立“中药科普讲堂”,围绕艾草、薄荷等常用药材,从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学角度开展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在高伏社区,带领孩子们体验植物拓染手工,开展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播撒环保种子。多位受访居民表示,此类活动有效提升了家庭对安全用药和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做到深处,专业化传承保障文化发展
文化传承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在溧水中药文化村,团队开展“岐黄薪传工程”,学习辨认中药药材,了解从种植、采收再到炮制的流程,参与制作中药香皂、洗发水和口脂等日常用品,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
团队坚持把专业实践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突破点,建立“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双轨模式,不断提升实践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中草药知识普及、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依法适度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贯彻善意文明传承理念,尽可能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等方式,最大限度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此次社会实践,中国药科大学“青心守护”实践团队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切实推出一批务实举措、开展一批特色活动、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形成一批实践成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中医药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青春保障。
发布于:河南省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