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
眼下的世界,战争的硝烟再度四处弥漫。这种情况难免让人想起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战争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宿命吗?今时今日的世界局势,已经使我们难以回避这些问题。在这样的时刻,回顾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世界军事史》是战争史大师J. F. C.富勒的不朽巨著。全书以西方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为主结构,贯穿西方世界3500年的战争史。详细描述了每场战争的经过与影响、将领人格个性、政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等,同时以大事记串联各会战间的政治发展与战争的由来。每一场战役均附有详细图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战役形势的发展变化。
富勒是英国陆军少将,享誉世界的英国战略大师、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坦克和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创始人,既有实际的战争经验,又有深厚的历史学养。正因如此,本书不是“扶手椅上的学者“的清谈,而是一位军人兼学者对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展开剩余88%富勒敢于提出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观点,下文摘录的对“珍珠港事件”的论述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与通常认为的美国被动卷入“二战”的观点不同,富勒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有意放纵的结果,目的是使美国产生同仇敌忾的社会气氛,“自愿”加入“二战”。同时, 他也批评道,罗斯福与丘吉尔对“二战”目标的认识不足,使最终的胜利“几与失败无异”。
对于这段历史的揭示使我们思考,一场“形势所迫”的战争,究竟是国家真实的需要,还是少数人思维推演的结果?
是战争,更应该是政治
在希特勒侵入苏联的那一天,下午9时的时候,丘吉尔先生从广播中向英国人民作了下述的讲话:
我现在要宣布英国政府的决定,我们只有一个单纯不变的目标。我们决定要毁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我们决不妥协,我们决不与希特勒或其任何党徒谈判。任何人类或国家只要是与纳粹为敌者,都可以获得我们的援助。任何人类或国家与希特勒携手者都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我们的政策,这也是我们的宣言。所以今后,我们对于苏联和苏联人民将要竭尽全力来援助。
从上述的宣言,以及其他类似的言论,可以很明白地表示,丘吉尔先生对于其担任英国首相兼国防部长的重责丝毫无所了解。第一点,他应该知道他的最主要责任,就是要为其国家赢得一个有利的和平。可是若用斯大林来代替希特勒,则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是毫无利益的。
《至暗时刻》
第二点,他既已标明灭绝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为目标,那么他对于纳粹政权与一般德国人民之间的区别应该有所认识。假使他能有此种认识,那么他就应该知道在德国境内的各种反希特勒力量都是其极好的盟友。依照他这个宣言,实应给予极大的援助,可是他却受了感情的支配,犯了希特勒在苏联所犯的同样大错。这个错误使战争不必要地延长了许多的时间,最后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丧失了和平,而使战争变成了一个荒谬的笑话。
第三点,英国与波兰之间曾经订有《英波条约》,波兰虽然被瓜分了,可是这个条约的约束力还继续存在。对于波兰的瓜分而言,斯大林的过错与希特勒的罪恶可以说是无分轻重。所以丘吉尔先生实在不应该如此冲动地就率领着整个英国,都投入斯大林的怀抱。至少也应该等到斯大林开口求援时,再与他谈判条件。
在这种不够水准的政治家品格方面,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正好是天生的一对。
当希特勒侵入苏联时,罗斯福对美援的给予并不曾向苏联开出一个价格来,尤其是没有要求克里姆林宫对国外土地的兼并提出一个保证。他也和丘吉尔一样,只是盲目地投入苏联的怀抱,立即开始把大批的租借物资向苏联送去。但是美国总统的问题仍然存在:他要怎样才能把美国投入战争?这个答案是,既然希特勒拒绝他的挑拨,硬不肯向美国宣战,所以就只好挑拨日本来进攻美国了。
罗斯福“制造战争”
7月23日,日本压迫法国维希政府同意其暂时占领越南,因为这对缅甸和马来西亚是一个直接威胁,而对于菲律宾也是一个间接的威胁,于是罗斯福命令其海军军令部长史塔克上将就对日本禁运问题发表他的意见。
后者即提出了一个备忘录,其中指明:“禁运的结果可能会使日本提早其对于马来西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攻击。而且也毫无疑问,只会更坚定日本当局的决心,使其继续采取现有的行动路线。
此外,假使日本对于英荷的殖民地采取军事措施,其结果也必然会把对菲律宾的军事行动包括在内,于是就会立即引起一场太平洋战争。”因为确知禁运即足以把日本引入战争,于是7月25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金,英荷两国也立即宣布冻结;31日,他又禁止飞机燃料和机具输入日本。这无异是说美国已经正式向日本宣布经济战争。
这种情况无异于表示太平洋上的战祸已经迫在眉睫,次一个步骤却是该丘吉尔来采取,即设法使美国赶紧投入战争,不再延迟。丘吉尔深知若无美国的参加,则英国在战争中即不可能再支持下去。他的困难却是在美国,只有国会才能对外宣战,所以当会议开始不久,丘吉尔即向罗斯福提出了这个问题。
《决战中途岛》
罗斯福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可能永远不会宣战,但我却可以制造战争。“所以他对丘吉尔许下诺言说:“即令美国本身没遭受到攻击,它也要设法投入远东的战争。”
因为对于日本而言,禁运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日本不撤出中国,就必须设法打破这个封锁。所以在大西洋会议结束不久,日本人即在华盛顿与美国人开始谈判,以求打开这种僵局。
此外,在9月,为了准备发动战争,东京当局也开始用密码的电报通知日本驻檀香山的总领事,调查有关珍珠港、瓦胡岛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详细情报。日本人却完全不曾料想到美国人已经拆穿了他们的密码,所以对于他们的通信内容完全了解。
由于在华盛顿的商谈久无结果,所以在11月22日,东京当局发了一个密电给野村大使,坚持说除非一切的谈判能在11月29日以前完成,并签订条约,否则就只好“听任事态的发展”。
这种说法即为暗示日本人将作某种形式的奇袭,但因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舰队和陆军还尚未完成应付攻击的准备,所以11月22日到25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先生就作出了一个暂时应付的建议,主张延长90天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内,美日两国仍继续保持着经济关系,不过以后者默认不再作进一步征服为原则。
《决战中途岛》
当11月25日,美国总统在表示了他害怕日本人就会在下一个星期一(12月1日)发动攻击之后,接着又作一个极有意义的补充:“问题就是我们应如何把他们(日本人)引入发射第一炮的位置上,而又不让我们自己蒙受太大的危险。”
赫尔的建议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代之以一个“十点建议”。表面上它是提出美国对于解决两国间问题的建议,实际上却是一份最后通牒。
为了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解冻资金,日本应同意与美苏中荷泰等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中国和越南撤出他们的军队,取消一切伪组织,依照最惠国的待遇与美签订商约和以美元来稳定日元。
毫无疑问,日本人是把这个建议当作最后通牒看待。日本政府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并且以他们久已准备的作战来当作答复。日本的意图是不拟经过正式宣战的手段,即先袭击英美在远东的基地和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因为必须设法使美国舰队能留在港内不动,所以野村和来栖奉到了训令,仍继续与美国政府谈判,以免惊动美国人,使他们有所准备。依照提奥博尔德少将所著《珍珠港的最后秘密》一书中的记载:罗斯福总统对于日本方面的一切准备,事先都已获有充分的情报,因为他深知要想使美国投入战争,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美国的领土受到一次奇袭,所以他决定应用一切方法来引诱日本人上钩,而不要让他们知道美国是正在等待这个攻击。
“自愿奋战”
12月2日到3日,东京政府对其海外领事馆发出了一连串的命令,要他们销毁密码本和秘密文件,这当然是战祸即将来临的征候,可是这些重要情报却并无一件转告金梅尔和萧特。
最后到了12月6日,日本在华盛顿的大使馆,收到了一个分节拍发的十四点文件,这就是对于11月26日美国所提十点建议的答复。同时还有指示说:等到全文收齐了之后,即将它抄录妥善,然后严守秘密,至于传给美国政府的时间则另候通知。
《决战中途岛》
到了那一天下午5时30分,这个冗长电报的前13段已经被译出,并送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手中。当他把这个文件读完之后,就说:“这个意义就是战争。”可是提奥博尔德少将却说:“他在这个最后的紧急关头上,又是一整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字通知在夏威夷的指挥官。”
12月7日,美国的海军军令部长史塔克上将,于上午9时25分到达了他的办公室;虽然有人向他指出华盛顿的下午1点就是夏威夷时间上午7时30分,但他仍未考虑到有立即警告金梅尔将军之必要,尽管他的幕僚都力劝他采取这个行动。
两个小时之后,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也到达了陆军部。他也看到了这个十四点的最后通牒,从准备送交美方的时间上来判断,可表示日本人将在下午1时左右对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发动攻击,于是他拟了一个通报,发给美国驻远东地区、加勒比防御地区、夏威夷和第四军团的各位司令官。内容说:“日本定于本日东部时间下午1时,将一个类似最后通牒的文件送交美国政府。希一体严加警戒,并通知海军有关机关。”
《珍珠港》
可是这样紧急的通知,却并未使用越过太平洋的电话,若果如此则在三四十分钟之内,即可以送达萧特将军。事实上,它却是交由商业无线电公司拍发,等它到达萧特的司令部时,已经是在日本人攻击珍珠港以后的六个小时了。在这次攻击中,美国军舰被炸沉和伤毁者共18艘,其中包括8艘战斗舰在内。美国人死伤共4575人,被毁飞机共177架。于是美国正式投入战争,同时珍珠港事件的结果也使美国变成了苏联的同盟国。
以上所述的就是罗斯福总统引诱日本开启战端的惊人故事。提奥博尔德少将对此有下述的综合评论:把一支弱势的太平洋舰队留在夏威夷,并且不让这个舰队司令获得一切有关的情报(否则即可能使这次攻击变得不可能),罗斯福总统遂在1941年12月7日一手把美国拖入战争。
他使美国全国都自愿起而奋战,因为在当时没有一个美国人会想到日本人的奇袭,是如何地恰好配合了其总统的计划。从海军的观点上来看,这固然是一次惨败。可是从外交的观点上来看,珍珠港事件正是轴心国家全盘失败的前奏曲。
当代战争史大师富勒的不朽名著
全面展示西方3500年中的决定性战役
悲叹大国已逝荣光,追索历史盛衰法则
发布于:北京市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