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大陆宣布将在今年9月3日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并邀请部分国民党抗日老兵亲临现场观礼。
这一决定,原本是出于对中国抗战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彰显出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抗争的历史。邀请这些老兵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他们的贡献和牺牲致敬,更是通过这一举动体现出全民族的团结与共同抵抗外敌的历史。
然而,令许多人感到震惊的是,赖清德却在此时采取了极端的“去中国化”举措——拆除蒋介石像,借此向外界传递他极力走在“去中国化”道路上,企图彻底切断与历史和祖国的联系。
展开剩余88%有岛内网友质疑,“疯狂操弄‘台独’意识形态,这就是民进党口中的‘转型正义’吗”?更有岛内网友反问,“台湾有关日本人的铜像是否也要拆除?”
还有的网友说这帮人疯了,其实不是疯,是赌徒心态。他们不是不知道台海局势正一步步逼近临界点,也不是看不见大陆的决心与实力,只是他们眼里,只有那几张选票。
台“立法院”选举近在咫尺,挑动对立、煽动仇恨,是他们手里那副烂牌的唯一赌法。他们愿意赌上全岛的前途,去搏一次权力的续命。
美国要台积电搬家,他们点头如捣蒜;联电要被并,他们也无所谓。凡是让岛内“两个老大哥”搬去美国的事儿,全都通行无阻。
但对大陆,却一纸文件把华为、中芯列上了黑名单,脸扯得跟墙皮一样厚。这种“跪美遏陆”的路数,哪还有半点担当?说到底,不就是拿台湾当筹码,递给美国换点“保护费”的空头承诺。
今年是抗日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大陆将邀请仍健在的国民党老兵,邀请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身见证阅兵的庄严场面。
这些曾经的抗战老兵,他们的经历注定让人铭记。无论当年他们穿着怎样的装备,面临怎样艰难的环境,他们在台儿庄的血水泥地上浴血奋战,在淞沪战役的狭窄巷战中拼死冲杀,为抗日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试想一下,当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英雄,怀着沉重的心情,颤颤巍巍地坐在观礼台上,看到99A坦克雷霆万钧,歼-20战机呼啸长空时,他们的心中会有什么感触?
那不仅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对他们在战火中奋斗的告慰。那些曾经用生命保卫的山河,如今已经变得坚固无比,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份历史的厚重与善意,岛内一些势力开始坐不住了。日前,在大陆发布阅兵消息后,“台军头子”顾立雄开始“上蹿下跳”,表示反对大陆的相关举措。
并声称台湾当局也会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以表“反侵略”的决心。其次,他认为大陆此举是“统战行为”,目的是“分化台湾社会”,呼吁岛内退役官兵不要前往。
最后,他还声称抗日战争是在“中华民国”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种罔顾史实的言论,明显是在玩弄“去中国化”的文字游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用3500万伤亡换来的集体荣耀。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份历史传承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顾立雄刻意割裂历史,不过是为了配合民进党当局“抹黑大陆、制造对立”的政治操弄。更荒谬的是,他还将我们邀请老兵观礼污蔑为“统战手段”。
那些平均年龄超过百岁的抗战老兵,亲历过台儿庄的炮火、远征印缅的艰辛,他们身上承载的是两岸共同的抗战记忆。
大陆邀请他们,只是想表达敬意,让两岸的年轻人都知道那段历史。可顾立雄却将这份跨越海峡的敬意,扭曲成所谓“分化工具”,恰恰暴露了其害怕两岸因共同历史记忆而走近的恐惧。
最荒诞的一幕上演了。顾先生说,台湾也要办“反侵略”活动。可他话里话外,独独不敢提“日本”两个字,反而把矛头暗戳戳地指向对岸。
这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八十年前的侵略者明明是日本,八十年后,庆祝反侵略胜利,却要对当年的加害者和颜悦色,反过来提防自己的同胞。这不只是颠倒黑白,更是对所有抗战先烈的背叛。这种错乱的“反侵略”,到底是在谄媚谁,又是在离间谁?
另一方面来看,顾立雄看似是表明立场,实际上已经“露怯”。就台当局那副媚日的嘴脸,没有人相信他们会举办抗日纪念活动。因为顾立雄这次的表态,根本就没有提到日本。
另外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上过战场,而并非现在的民进党。台当局非但不好好反思历史,反倒成为“台独代言人”,他们根本没有脸面拿这个说事。
今年除了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80周年之外,同时也是台湾光复的80周年。在当下这个时刻,顾立雄抛出这样的言论,毫无疑问给两岸人民的内心带来了极为巨大的伤害。即便遭到了批判,赖清德似乎也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说到底,这场闹剧终会随着历史洪流消散。
就像当年汪伪政权的大小汉奸,如今只剩几笔潦草的史料记录。
而那些冒着枪林弹雨保卫家园的老兵,他们的姓名终将镌刻在民族的丰碑之上。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所有篡改历史的伎俩,在它面前都会露出马脚。
如今再听顾氏之流的高谈阔论,倒像是听蹩脚相声演员在台上抓哏。
台下观众早已看穿他们的把戏,连倒彩都懒得喝。
毕竟在真实的历史镜像前,任何虚假的表演都会显得拙劣可笑。
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